Tuesday, March 1, 2011
斗牛士进行曲
卡門是由法國作曲家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作曲,作家梅亞克(H. Meilhac)和哈萊維(L. Halevy)根據梅里美(P. Merime)的同名小說改寫腳本而創作出的四幕歌劇。1875年3月3日在巴黎首演。故事係以1820年的西班牙賽維勒(Seville)地區為背景,大意是敘述當地駐軍伍長唐‧荷西(Don Jose)在值勤時,遇到在菸草廠工作的吉普賽女郎卡門(Carmen),馬上為卡門驕悍而狂放浪蕩的性格深深吸引,以致無法自拔,不但拋棄未婚妻,甚至為卡門逃離軍營,一同加入走私集團。然而,在感情態度上,兩人卻完全不搭調,荷西癡情而死忠,卡門卻是多情而不願受到束縛。因此當極具男性氣概的鬥牛士艾斯卡密羅(Escamillo)出現時,卡門立即又移情別戀。而荷西見眼見自己為愛人多所犧牲,但愛人卻無法專情,於是在氣憤難平的情況下,終於在鬥牛場上將卡門刺死。
現在較常演出的則是四曲版,分別是:1.〈前奏曲〉(又稱為卡門序曲);2.〈間奏曲之「阿爾卡拉龍騎兵」〉;3.〈間奏曲之二〉;4.〈間奏曲之三「阿拉貢舞曲」〉。
第一曲為〈前奏曲〉,又被稱為〈卡門序曲〉,快板,主題選自歌劇最後一幕鬥牛士上場的音樂,樂曲充滿活力,富於朝氣,具有進行曲的特點;充滿活力的旋律,生動地表現出鬥牛士進場時英武瀟灑的姿態與鬥牛場上熱烈的氣氛。接著是第二幕〈鬥牛士之歌〉的旋律,振奮活潑,堅定有力的進行曲節奏與雄壯威武的音調,表現出鬥牛士氣宇軒昂英姿勃發的形象。最後音樂氣氛為之突變,中庸的行板奏出〈悲劇性命運主題〉,情緒沈重,色調灰暗,預告著不可避免的悲劇即將發生;這一段音樂屬於迴旋曲式,乃是整齣歌劇中最著名的器樂段落,簡鍊生動,最常被取來作單獨演奏。
《卡門序曲》Carmen Prelude,是該歌劇中最著名的器樂段落,常被人們稱為“鬥牛士進行曲”,常單獨演奏。一般的歌劇序曲都是用交響方式縮寫或提示歌劇內容,這首序曲結構簡單,僅僅描寫了歡樂氣氛和劇中次要人物鬥牛士的英勇形像。
開始呈示的快板主題選自歌劇第四幕鬥牛士上場時的音樂,生氣勃勃、充滿活力,表現了鬥牛士英武瀟灑的形像和鬥牛場內興奮活躍的氣氛。由於它帶有進行曲特點,故又稱《鬥牛士進行曲》。接下來樂曲從A大調轉為F大調,出現第二幕中《鬥牛士之歌》的副歌音調,具有凱旋進行曲特點,堅定有力的節奏和威武雄壯的曲調表現了鬥牛士的颯爽英姿。反復時提高八度,使情緒顯得更為高昂。
之後再現第一部分主題。結束部分出現卡門的音樂動機,帶有不祥的氣氛,在弦樂有力的震音背景下,以大提琴為主的樂器奏曲悲劇性主題,暗示悲劇性的結局,最後在強烈的不和協音響中結束。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