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ould life be if we had no courage to attempt anything?



1. 致虚极,守静笃

2. 夏侯勝、黃霸既久繫,霸欲從勝受《尚書》,勝辭以罪死。霸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勝賢其言,遂授之。

3.
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4.
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Thursday, February 10, 2011

Rafal Blechacz演奏会

C大调钢琴变奏曲 K.264/315d
《C大调钢琴变奏曲》Variations on Lison Dormait in C Major K.264/315d ,于1778年出版,根据尼古拉·戴泽德(Nicolas Dezede)的戏剧音乐《茱莉》Julie 中的“利森在丛林中熟睡”Lison dormait dans un Bocage 为主题而作。主题为C大调,2/4拍,行板。接着是九个变奏、华彩段和尾声。
------------------------------------------------------------

快乐岛 L'isle Joyeuse

《快乐岛》L'isle Joyeuse这个标题是德彪西对法国罗浮宫中法国画家华特(1684~1721)的名画《乘船赴西德尔岛》引起的想像而取的。在克里特岛西北的西德尔岛,是古代希腊爱的女神“维纳斯岛”,情人们都向往于此岛。这首乐曲以这种幻想,把钢琴技巧发挥到最大的限度,全曲充满了爱的欢乐。

乐曲开始部分,节奏自由自在地在跃动中变化,钢琴的技巧已扩大成近似管弦乐。其音色有多样性的幻想,富于变化的音的组合所产生的音响如魔术一般。装饰音及节奏急速的变化、速度的巧妙运用等给乐曲增加了多种色彩。

如果《草稿本》与《海》有着血缘关系,《欢乐岛》则与《海》有着气质上的类似。它不仅与德彪西的管弦乐曲的风格大体相通,而且与他早期的《节日》就更加接近了。这首作品的音乐成分几乎是德彪西风格在这时期创作上的一个缩影。一开始他以半音与全音音阶的混合材料构成了一段适中的华彩乐段,并且在非常清醒的意境中回忆着牧神的笛音。后面的舞曲乐段在德彪西的许多作品中是作为补充乐段来对待的,这种手法的主要来源恐怕是《一千零一夜》。不管它的来源如何,其中总带有一种刺激性的异国情调。后一部分有些地方留有德彪西托卡塔风格的痕迹,甚至某些印象主义的水声四射的描绘在一条骇浪似的旋律出现以前已被一扫而光,而这种手法用于《海》中未必恰到好处。麦勒斯认为,《欢乐岛》是德彪西生平最美妙的作品。
-----------------------------------------------
Szymanowski(1882-1937, 波兰) - Sonata no. 1, op. 8c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 in c Minor Op.8
《c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a No.1 in c Minor Op.8 ,作于1903-1904年,题献给他的朋友,著名画家、剧作家和作家斯坦尼斯洛·维特凯维茨(Stanislaw Ignacy Witkiewicz)。这是席曼诺夫斯基的第一部大型钢琴作品,当时他正师从作曲家齐格蒙特·诺斯科夫斯基(Zygmunt Noskowski)。作品中可见明显的肖邦风格,其中某些段落跟肖邦的《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58 和《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Op.65 有着相似之处。1910年,在纪念肖邦诞辰一百周年的利沃夫(Lvov)作曲大赛中,这部作品荣获一等奖,并得到了众人的称赞。它共由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c小调,3/4拍。

第二乐章,柔板,降A大调,3/4拍。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速度,降E大调,3/4拍。中段为B大调,速度稍慢。

第四乐章,终曲,c小调,4/4拍。引子为柔板-进行曲速度,随后进入三声部赋格的第一主题,有力的快板。第二主题转入g小调,稍慢的。经过发展后,再现赋格部分,最后进入C大调欢快的结尾,在高潮中结束。
--------------------------------------------------------------------

肖邦的(1810-1849)ballade in G minor opus 23

http://video.ccbach.com/solo/piano/1131.html
这四首叙事曲的内容来源于同乡诗人密契维兹的诗。后人认为有可能是当肖邦读了这些诗时,把主观的情绪吐露在抽象的曲子中,并且在节奏上采取了三拍子(类似"波兰舞曲")的叙述笔法而创作了这些作品。这便是肖邦《叙事曲》的特质了。
 g小调第一叙事曲由3段曲式结构组成。有一个很容易分辨出来的中段,这中段从94小节起,具有展开部的特点,根据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原则,包含两个主要主题,并在叙事曲的各段都有完整的展现,在再现部只是次序颠倒了而已。中段和再现部主题重复的特点是强化其表现的变奏展开。叙事曲由极其动人的引子开始,以扩展了的炫技性尾声结束。
  在呈示部里表现出两个主要主题的细微冲突是一个诠释问题。因为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第一主题的速度为(moderato),第二主题是主观的,较前慢些(meno mosso);在调性上,一个是g小调, 一个是降E大调。除此之外,两个主题的不同主要在织体上。虽然两者均为主调音乐,但第一主题的弹奏要求是多层结构。一部分演奏要色彩明亮,另一部分则相反,要有安静一些的伴奏和弦。这是技术上不同的两个功能造成的效果。
  在再现部里,叙事曲的两个基本点主题都在自己原来的调性中出现,但如前面所指出的,次序颠倒了。力度为很强的第二主题保持着自己的二部结构,其内容在表达上得到了加深。在再现部演奏这一主题时,要求大大积聚智力(虽然其准备已在连接部充满了很高的感情热度)。这种谨慎的潜力和特殊的和谐华丽,是通过宽阔的推进、右手的和弦乐句来丰富声音的,并通过充满光彩的、大胆的和很有效的演奏几组五连音得以表现的。
--------------------------------------------------------------------
《肖邦:波兰舞曲》 two polonaises
肖邦创作的“波洛奈兹舞曲”则被认为是古典音乐史中的“典范之作”,伟大的钢琴家李斯特就曾经说过:“肖邦的《波洛奈兹舞曲》散发着浓郁的波兰民族气息,有着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音乐的无比珍贵价值”。
-------------------------------------------------------------------------

肖邦F大调第二叙事曲,作品38
http://video.ccbach.com/solo/piano/1132.html
这部F大调的叙事曲是肖邦叙事曲当中最短的一首作品,其第一主题的草稿在1836年就产生了,最后出版时已是1840年。
  这首曲子的第一主题以低音声部伴随高音声部的歌唱性旋律展开,在运动较大的段落更加强调低音声部。和弦中的内声部在声部力度上从属于主导高音声部,要求把所有运动活跃的哪怕最简短的段落都加以强调,无疑要警惕更静态的次中音声部的进入。数量不多的力度标记要引起对句法的特别关注,由此对形象和表达清晰程度产生的后果,也应给予特别关注。音色在这个主题的阐释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强调上方音或下方音,使和弦增亮或变暗的方法,在这里可以替代细腻的力度差别。
  叙事曲的第二主题中,没有任何准备而突然引入完全不同的技术和表现手段,给演奏者构成了基本的困难,既是指法的,又是心理的困难。如火如荼的急板的出现,对钢琴家的绝对控制能力是一个检验。在很强的声音雪崩中,可以发现左右手技术功用的不同,左手八分音符的旋律线条的独立性,可以被认作右手的对位。这样一来,带来的演奏后果就是:出现了比右手更饱满的八分音符的声音质量,甚至有时对右手拥有力度优势,高潮时声音更亮些,但很轻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